孩子常常自我中心怎麼辦?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許敏涓(小敏) 老師

 

孩子進入幼兒園後,就會開始跟許多同儕一同生活和學習,尤其4歲之後孩童進入合作遊戲階段,一起互動玩耍的機會增加,社交技巧的需求也隨之增多。這時期的孩子,慢慢學會留意他人情緒,並做出適切反應。然而當孩子在「心智理論」的發展卡住,就容易出現自我中心,無法和別人「一起好好的玩」。

心智理論是一種「能夠理解並推論自己以及周圍人類的心理狀態的能力」,因此我們能夠認知到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之處,也能同理他人的感受。那麼,心智理論尚未成熟的孩子可能會有哪些表現呢?
舉例來說,如果問孩子媽媽喜歡什麼顏色?孩子可能會回答自己喜歡的顏色。如果問孩子為什麼圖片中的主角一直盯著別人正拿在手上的巧克力?孩子可能會回答不知道。如果問孩子為什麼圖片中的主角睜大眼睛、摀著嘴巴看著床上的黑蜘蛛?孩子可能會說因為主角覺得蜘蛛好可愛。另外,常常有家長跟我們訴苦,孩子看到大人在忙碌,還會生氣大人不馬上陪他玩!這些孩子常常被誤認為是不體貼,但其實是他們看不懂別人的表情,不了解別人的想法、感受,因此無法做出體貼的行為,或是會做出讓人不開心的事情。這些孩子也比較難推測別人下一步會做什麼事情,常常搞不清楚狀況,容易有小情緒、和他人爭吵。
想要促進孩子的心智理論發展,不妨試試以下的小活動,讓孩子越來越能「看見他人的心理世界」呦!

1. 為他人預備禮物
可以讓孩子觀察家人的喜好,和他討論家人喜歡或不喜歡什麼、習慣使用什麼,蒐集好訊息後,協助孩子為家人預備一個「家人會喜歡的」生日驚喜。接下來孩子參加同學生日派對時,也可以試試看由孩子為同學預備生日禮物。

2. 進行親子共讀
跟孩子一起讀繪本,可以請孩子猜猜看為什麼主角是這個表情?甚至可以模仿看看主角的表情和動作。另外,還有猜猜看主角等一下要做什麼事?只有沒有太不合哩,答案都不限制!

3. 玩玩抽鬼牌
中、大班的階段,我們可以練習玩一些棋牌類遊戲,需要利用到更多情境觀察、預測他人的動機。玩抽鬼牌的時候不可以給別人看到自己的牌,不然容易輸,當然也不能作弊去看別人的牌,拿到鬼牌後,更是要假裝自己沒有拿到,或將鬼牌放在他人比較可能抽走的位置。在這個「保密、假裝」的遊戲中,讓孩子去練習猜猜他人的心!

以上活動大家可以試試看,相信爸爸媽媽跟孩子都會有收穫的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