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總是輸不起?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莊友維 老師

挫折忍受度是一種與情緒調節過程相關的能力,也是孩子能夠面對失敗、難過並從中恢復的內在能力。它之所以重要,是因為它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及人際關係。挫折忍受度低的孩童往往與攻擊行為或憤怒有關聯,而挫折忍受度高並非遭遇挫折時沒有情緒,重點在於孩子遭遇挫折時是否能調節情緒,不被失敗情緒壓垮,能與挫折情緒並存繼續努力。我們希望孩子明白,輸了不是不能難過或失望,但不能破壞規則或玩具。孩子四歲時正處於權力慾望的發展階段,當事情不在掌控內時容易出現情緒起伏,所以家長不用太擔心,孩子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經驗,也需要大人的引導與陪伴。五歲後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開始發展,在學習控制自己及同理他人感受後,才會逐漸發展出良好的挫折忍受度。

家長該怎麼做?
身為家長或多或少會擔心家中寶貝遭遇困難及挫折,但有時我們須放下想無時無刻呵護孩子免於困難的衝動,給予孩子安全的嘗試空間,允許他們在嘗試中犯錯並學習處理問題。我們不可能一輩子在孩子前面替他排除萬難,我們需要做的是在孩子失敗後給予支持與鼓勵,成為孩子的後盾。當孩子學會如何思考及解決問題後,就會發展出足夠的自信心以面對困難。家長需注意挫折忍受度不是給越多挫折經驗孩子越會應對,如果孩子總是失敗而沒有成功,反而會變得消極而失去自信,當怎麼樣都不會贏時孩子就不會有挑戰及探索的動機了,因此需注意挑戰的難度不要超過孩子的能力。在給予失敗的經驗前,需要先建立孩子的自信心,讓孩子當示範或是幫手都是不錯的選擇。當孩子五歲左右再開始給予規則性的遊戲或桌遊,前期不要讓孩子一直輸,而是逐漸讓孩子體會輸贏的結果,避免孩子失去挑戰的動機。

接納情緒
當孩子遭遇挫折時,家長可以先接納並同理他的情緒,避免否定或忽略,並幫助孩子命名情緒。例如當孩子玩遊戲輸了,可以對孩子說:「我知道你很想贏,如果我輸了我也會很失望。」保持不評價、不責備的態度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,才更容易釋放情緒。若家長忽略或否定孩子的負面情緒,例如對孩子說:「這又沒什麼大不了的」,可能使孩子認為挫折情緒是「不該有的」,長期下來可能選擇沉默或自我否定來回應挫折。適時的同理能讓孩子覺得被接納,有助於他們消化負面情緒,然後繼續面對挑戰。

拆解任務並協助
當任務對孩子太困難時,家長可將任務拆解並協助前面幾個步驟,讓孩子能夠完成最後的步驟,以取得成功經驗,並且隨孩子的信心及能力增長逐漸減少協助。家長也可以用問題引導孩子想出解決辦法,讓孩子有機會自行嘗試解決,既能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,也可以讓孩子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。我們不是要難倒孩子,也不是要幫孩子解決所有問題,而是要透過協助給予孩子適當的挑戰去學習解決。

重視過程而非結果
當孩子表現出努力的態度或好的行為時,具體給予稱讚與鼓勵,讓孩子知道付出與堅持值得肯定。例如:「媽媽有看到你玩遊戲有遵守規則,好棒!」「雖然任務很難但你有努力去嘗試!」避免結果性的稱讚,例如:「你拿第一名好棒好厲害!」讓孩子練習將注意力放在過程及好的行為上,而不是最終輸贏的結果。

情緒調節策略
教導孩子因挫折而有情緒起伏時,透過深呼吸、擁抱心愛的玩具或喝口水讓情緒平穩下來,甚至是設計屬於自己的冷靜角落。可與孩子討論並練習「冷靜策略」,事先與孩子討論,引導孩子找出適合自己的冷靜方法,當孩子體驗到能用自己的方法管理情緒後,能逐漸建立自我調節的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