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呼吸陪孩子安靜——與孩子的正念遊戲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黃昱翔 老師

 

五歲半以上的孩子,開始具備更好的自我控制與注意力,也更能參與簡單的靜態活動。這正是導入正念練習的好時機,尤其適合在活動轉換、面對規範或社交互動時容易情緒波動的孩子。要如何帶領孩子進行練習呢?讓我們了解「正念呼吸」開始。
為什麼要練習呼吸?從神經生理學角度來剖析正念
當孩子情緒高漲、難以平靜時,其實是大腦中的杏仁核(就像一個警報器)啟動了警報系統,使交感神經活化,釋放腎上腺素與皮質醇。這些激素讓心跳加快、呼吸急促、肌肉緊繃,身體進入「戰、逃、僵」的狀態,就像動物遇到危險時立刻準備奔跑或對抗,此時很難冷靜思考或專心學習。
透過緩慢而有節奏的深呼吸,大腦中的前額葉皮質(就像一位冷靜的司令官)開始重新參與調控,並喚醒副交感神經系統。這個系統的機制與交感神經系統相反,負責讓心跳變慢、肌肉放鬆、幫助身體恢復平靜,讓孩子逐漸放鬆。這個生理變化,正是正念的神經生理學基礎。

正念對孩子的兩大幫助:
1. 提升注意力與自我控制:當孩子練習正念呼吸時,會促進前額葉皮質的活化,這是大腦中負責抑制衝動、組織及計畫行為的區域。透過反覆的呼吸練習與身體感受的覺察,孩子的大腦神經網絡能更有效地連結前額葉皮質,使他們在面對外界刺激時更能控制行為反應,不容易衝動或分心。
2. 幫助情緒調節:正念練習能降低杏仁核的過度反應,這是與恐懼、焦慮有關的情緒處理中心。當孩子透過深呼吸與身體掃描將注意力帶回此時此刻,副交感神經被激活,進一步減少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的分泌,有助於讓孩子更快從激動或緊繃中平靜下來,逐漸培養出「暫停—感覺—選擇」的反應模式。「暫停」指的是能先停下激烈的情緒反應;「感覺」是指注意身體與當下的情緒狀態,此時也可以協助孩子命名他的感受,例如:「你現在很生氣」;而「選擇」則是與大人一起思考接下來的行動,例如深呼吸,或是換個地方冷靜下來。

三個簡單呼吸遊戲
1. 吹氣球:學會腹式呼吸
● 步驟:讓孩子雙手合掌放在肚子前。吸氣時請孩子想像肚子變成氣球股起來,雙手慢慢被往外撐;吐氣時手隨著呼吸緩緩降下來,像氣球慢慢放氣。
● 給孩子的小提示:「吸氣要慢慢吸,吐氣也要很慢很慢地吹,不然氣球會爆掉喔!」
● 建議時間:重複5次,每次吐氣延長至3–5秒。
2. 聞花、吹蠟燭:練習呼吸節奏
● 步驟:請孩子左手當香香的花,右手當搖晃的蠟燭。先用鼻子聞花(吸氣2秒),再用嘴巴輕輕吹滅蠟燭(吐氣4秒)。
● 給孩子的小提示:「想像花朵香香的味道,小小力的聞。蠟燭的火不能亂飛,所以要輕輕吹喔!」
● 建議時間:連續做5–6次,幫助呼吸變得穩定。
3. 小小身體掃描:提升身體覺察
● 步驟:孩子坐著或躺下,閉眼或盯著一個固定的目標。大人引導孩子從頭到腳感覺身體狀態,每個部位停留2–3秒。
● 給孩子的小提示:「額頭現在是放鬆的嗎?換到肩膀,覺得輕鬆還是緊緊的呢?」
● 小技巧:用小玩偶或小球在孩子身上移動,告訴孩子「小探險家」走到哪裡,幫助專注覺察身體位置。

練習的最佳時機
正念不一定要有坐墊或背景音樂,反而是在日常中找「轉換時機」練習:
● 出門前:讓孩子用三次呼吸把注意力收回來,再出發。
● 活動切換時:如從遊戲時間進入吃飯時間,用吹氣球或聞花吹蠟燭讓身體過渡。
● 情緒太嗨或太緊張時:陪孩子做一次身體掃描或三次深呼吸
正念練習不必要求孩子完全靜坐,更重要的是在遊戲中體驗「慢下來」的感覺。當孩子能用呼吸找到內在安靜的力量,面對挑戰時就能更從容。

從最簡單的呼吸練習開始,陪孩子走向穩定與覺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