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孩子在教室裡,常常與同學起衝突,明明前一刻還玩得很開心,但是突然又和同學吵了起來。有時甚至會出現動手打人的情況,究竟是孩子個性不好?脾氣壞?還是背後有什麼原因,讓孩子出現攻擊行為呢?我們一起來瞭解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。
每一個人都有情緒,當情緒出現強烈的衝突時,往往就會引起「攻擊或逃跑反應」,這是一種人類求生存的「保護機轉」。只是,有些孩子的反應過度強烈,也因此會出現「過度反應」,結果就導致不適當的攻擊行為出現。此時,單單只是處罰或責備,往往不會有任何的幫助,反而可能讓孩子覺得自己被誤解,因而導致更強烈的情緒反彈。此時,瞭解孩子的感覺,幫孩子當外界的溝通者,往往比責備來得更為有效果。
其實,孩子絕對不會莫名其妙的攻擊別人,而是當出現衝突時,人際互動的技巧尚未成熟,所以導致出現「哭鬧」或「打人」的情況。也因此,在協助孩子時,找到孩子愛生氣的「原因」,並且幫孩子避免衝突的出現,往往比要孩子控制自己更為有用。下面,我們列出常常導致孩子出現「攻擊行為」的三個原因:
- 觸覺防禦:
對於別人觸碰過於敏感,雖然很喜歡碰人,但卻討厭被人觸碰。當別人一不小心碰到他,就出現不耐煩的表情,甚至反射性甩開別人的手,結果就不小心揮打到同學。也因此,當在玩追來追去,有身體觸碰的遊戲時,就會出現衝突的情況。此時,幫孩子降低觸覺的敏感度,幫孩子按摩或刷身體,讓孩子的感覺與同學一致,往往就可以降低孩子在團體間生氣的頻率。
- 情緒表達不佳:
孩子當感覺不舒服時,無法表達出正確的表情時,就會使用「肢體動作」來傳達自己的情緒。然而,由於動作具有威脅性,很容易就被貼上要「攻擊」別人的標籤。此時,處罰並無法幫助孩子表達正確的情緒,反而會增加孩子的負面情緒,讓小衝突變成大問題。準備一面鏡子,帶著孩子練習表達方式,往往可以更容易解決孩子與同學們之間的衝突。
- 挫折忍受不佳:
孩子的「挫折忍受度」尚未成熟,導致在競賽性遊戲中失敗時,就會出現責怪他人的情況,而導致情緒衝突出現。這些孩子往往在與較強的同學一組時,就可以表現良好;但是如果換另一組同學時,卻又是災難的開始。因為經常會責怪別人,漸漸地就導致同學不喜歡和他一起玩,而由於覺得被孤立,讓他的脾氣變得更為不好。此時,協助孩子的方式並非是「冷處理」,而是讓孩子可以在團體遊戲中獲得更多的成功經驗,並且額外練習「挫折忍受度」,孩子很快就會瞭解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了。
轉載自TOP945康軒學習雜誌【初階版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