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前陣子看到這則新聞「擔心愛女被欺負,公審四歲小孩」,真得有心頭一揪的感覺。擔心孩子被欺負,是每個爸媽的天性。但是在處理的時候,一定要運用大人的智慧,而不是當孩子的打手。
孩子雖然已經會講話,但是「時間概念」尚未成熟,雖然記得每一件事情,但是時間順序可能會出現顛倒的情況。因此,當孩子與爸媽說話時,可能需要尋找第三方的資訊,才能做出判斷。最好的方式是直接詢問老師,知道真實的情況。當然不能否認,園方可能會有隱藏資訊的情況,這時孩子同學的家長們,可能會是另外一個資訊來源。
從社會人格發展理論來看,在四歲的時候,孩子努力的目標在找尋人生中的第一個「好朋友」,並且在堅持與妥協中,發展出良好的人際關係。這時,孩子有時會說自己都沒有朋友,或誰不跟我玩。其實,不是孩子沒人陪,或是被孤立,而是在定義上的不一樣。「好朋友」是有權利與義務的,就是「當我落單時,你就一定要過來陪我」。也因此,孩子可能會說:「誰誰誰都不跟我玩」,或是突然一天對最好的朋友說:「我再也不要當你的好朋友」,這都是很常會發生的事情。
孩子的思維是以自我為中心,推論別人的想法比較弱,即便孩子說的都是實話,在處理上也要特別注意。因為「實話不等於事實」,爸媽需要用運用智慧去判斷,而不是當孩子的「打手」,就是要幫孩子出一口氣。最後,往往是孩子沒有得到幫助,反而會更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。很多時候,在事情一開始發生是兩個小小孩的問題,之後卻演變成兩個家庭之間的衝突。
不論你是對的、或是錯,都請不要用孩子來當「擋箭牌」,不論是帶了孩子去對質或指責他人的錯誤,都是不適當的。這會引發兩個後遺症,一來是孩子更難融入當下的群體;二來是孩子承擔巨大的情緒壓力,兩者都會引發許多後遺症。在許多僵局中,我們發現當事者(孩子們)老早就握手言和的玩在一起,但是兩個家庭的爸媽們卻是已經撕破臉,一副「王不見王」的尷尬狀態,就連接送小孩都還要喬時間、排行程………….。
爸媽要幫孩子化解情緒,用大人的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,而不是「情緒化」的幫孩子出頭,那只會把簡單的小問題,變得更為複雜喔!
本文轉載自親子天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