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「恐懼」是一種最原始的感覺,也特別的強烈。當人們覺得有「不熟悉」的刺激,感到受到威脅的時候,就會誘發我們做出保護自己的反應,而產生害怕的感覺。
「害怕」就像是大腦裡的「警報器」,提醒我們注意那些「不尋常」刺激的出現,讓我們可以保持警覺狀態,以免受到危險。特別是四歲以下的孩子,因為「自我保護」的能力尚未成熟,也因此特別容易感到害怕。
此時,如果「刺激物」一直存在,就會引起「攻擊逃跑反應」。孩子往往會拉著你想要離開,而出現哭鬧不止的情況,直到「刺激物」完全消失為止。面對孩子的恐懼時,孩子最需要的是爸媽緊緊的擁抱,給於孩子所需要的「安全感」。
「恐懼」並非是一個完全負面的情緒,而是「維持生存」所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。想想看,如果一個孩子不知道危險,搞不清楚害怕,帶他出門一下子想要衝過馬路、一下子想要站到桌子上,你覺得好嗎? 也因此,請不要過度的責備孩子,把孩子貼上「膽小鬼」的標籤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孩子只是過度的小心謹慎,那也不一定是一件壞事情。
當然孩子感到「害怕」時,有時我們無法立即帶孩子離開「刺激物」,讓孩子脫離恐懼。面對哭鬧不止的孩子時,我們可以運用三個原則:
(一) 給予安全: 當孩子覺得恐懼時,最需要的就是你給予的「安全感」,請抱起孩子,讓孩子知道你會陪伴在他的身邊,不會離開或消失。藉由你的安慰與信賴,孩子才會漸漸地願意嘗試鼓起勇氣。這時,請千萬不要對他說:「再哭我就不抱你」,這往往只會讓孩子覺得更加的恐懼,而哭鬧不止。
(二) 轉移注意: 孩子因為害怕的關係,往往會一直盯著刺激物,結果反而會越來越緊張,而更加的害怕。此時,請引導孩子將注意力,轉移到不會害怕的事物上面,例如: 孩子怕站在台上的小丑時,可以請孩子看看找找看,到底姊姊和媽媽坐在觀眾席的哪裡。透過你的引導,讓孩子的視線離開小丑,在尋找的過程中,孩子的情緒就會漸漸的穩定下來了。
(三) 保持距離: 讓孩子與「刺激物」先拉遠距離,這時請不要提到「勇敢」、「可怕」、「膽小」這些字句,而是給予孩子足夠的觀察時間。在保持適當的距離後,孩子的安全感就會漸漸加強,就會發現其實也不那麼恐怖。自然也就會願意嘗試接近看看,自然也就會變得有勇氣了。其實,孩子需要的只是多一點時間而已。
當孩子感到害怕的時候,請千萬不要連推帶拉的,硬要孩子離開你的身邊,更不要嘲笑孩子膽小,那些對孩子都不會有任何的幫助喔! 結果不但沒有讓孩子變的勇敢,反而會讓孩子的膽子變得越來越小。
勇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謹慎小心,而不是義無反顧地往前衝刺。你的陪伴才是孩子的安全與依靠,才能讓產生勇氣的來源。孩子就是在生活中,在一步一步地克服恐懼,才會學會擁有勇氣。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小行星幼兒誌專家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