陪小孩解開「困惑」的感覺

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
 

樂樂沒有把事情說清楚,只說「爸爸要我把東西整理好,星期天…..」就匆忙離去,留下一群困惑的好朋友,甚至誤以為樂樂是要搬到國外了,而準備一場烏龍歡送會。

「困惑」是我們不常使用,但卻經常感受到的一種情緒。

「困惑」常常是由於訊息不夠充分,而無法理解可能會發生的事情,出現的一種不舒服的感受。在人與人相處時,常會因為一時沒有清楚理解對方表達的意圖,而出現一種「不確定」的不踏實的感覺,這時我們大腦很自然會去填補遺失的細節,甚至誘發許多不同的聯想和想像。

在五、六歲時,孩子雖然已經很會說話,但依然無法很完整的清楚描述,雖然說得很多,但因為缺少關鍵句,導致對方聽得一頭霧水。因此,孩子們往往需要從表情、手勢、語調……等,其他的方式來獲得判斷的資訊。又因為推論能力不成熟,有時可能又會往牛角尖鑽,而導致自己越想越難受,這時可能已就需要大人而外的協助。

 

(一) 收集訊息
「困惑」往往是資訊不足,導致出現的不確定性。換而言之,如果有足夠多的資訊時,孩子也就可以精確的判斷。如果孩子出現鑽牛角尖時,爸媽千萬不要數落孩子,這點小事有什麼大不了,只會讓孩子覺得委屈。相反地,可以先與老師聯絡並詢問一下相關的訊息,有時可能只是孩子一時誤會了又覺得不合理,而出現的當機的情況。

(二) 解決策略
「困惑」有一種不確定感,而誘發出各種不同的遐想,而可能陷在一個循環中走不出來。這時爸媽可以如同康康媽媽、奇奇爺爺一樣,引導孩子找出一個「解決策略」,讓孩子可以開始動起手來做一件事。藉由讓孩子參與到另一件事情,將孩子的心思放在可以處理的事情上,也可以讓孩子更快脫離負面情緒。此外,如果孩子已經到七歲以上,爸媽可以請孩子想出三個解決策略並且幫孩子在紙上寫下來,在一個一個的和他討論,哪一個方式比較好,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。

(三) 語意理解
「困惑」來自於不能理解,而不知如何理解。中文有太多的同音詞,因此如果只是聽人說的話,但沒看依照「場合」來判斷,真得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誤會。有些孩子在聽話時,過度使用字面解釋,導致無法理解別人的意圖,也很容易導致不必要的誤會。例如:我凍得像根冰棒,並不是我像冰棒,而是說外面的天氣很冷。對於語意理解不佳的孩子,爸媽有空可以多和孩子說一些俏皮話的小故事,或是腦筋急轉彎的小謎題,讓孩子多多練習。當孩子在語意理解慢慢熟練後,自然也就可以減少誤會的情況發生喔!

 

「困惑」並不是完全不好,表示孩子開始關心別人,嘗試去理解別人在想什麼,也因此,爸媽不要太過緊張,當孩子卡住時我們記得給予適當的引導,也就可以慢慢改善了喔!

 

 

本文轉載親子天下嚴選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