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 廖笙光 執行長
每年的九月開學前後,常會碰到焦慮的父母帶著孩子來尋求協助,都是期望孩子可以順利地適應國小生活。現在孩子上小學,好像變成爸媽的集體焦慮症,不僅僅孩子壓力大,爸媽的壓力也不小,不就只是長大一歲嗎?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?
在國小與幼兒園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情境,最顯著的差異性就是「師生比例」。幼兒園一個老師照顧十個孩子,國小老師卻要一個對三十個,當然也就無法一個一個的「手帶手」教,更多時候是要求孩子能夠「聽從指令」,自動自發的配合。爸媽千萬不要輕忽這段時間的重要性,先幫寶貝孩子們做好準備喔!
在這一年裡,孩子不僅是年齡大了一歲而已,更是在思考方式的大曜進,而逐漸脫離天馬行空的想像,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。此時,孩子不再是沈浸在童話故事當中,而是開始對於科學與知識的學習充滿興趣。此外,在人格發展上,在五歲時孩子開始學習「自我控制」,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慾望,察覺別人的感受,也為融入團體生活做好準備。再加上生活自理上,孩子也應該做好準備,不僅是可以自己吃飯,更可以完成基本的生活自理,不再需要別人的協助。當一切都準備就緒時,孩子也才能離開爸媽的保護,開始迎接全新的挑戰。
很多時候,我們都會誤認為「上小學就是換一所幼兒園」或「他已經讀了好多年得幼兒園」,所以孩子一定會沒問題。對於孩子而言,上小學是一件又期待又可怕的事情,就像是要出國留學一樣,其實是一件很有壓力的事情。請記得,「幼兒園」和「國小」是非常不同的,除了前面提到的「師生比例」之外,在教學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性。幼兒園的課程較為彈性,會使用遊戲方式引導學習,給予較多的保護與協助;國小的課程進度較快,使用台上講課的教導方式,下課後還有作業需要完成。在教學策略與方式的不同,導致部分孩子出現適應不良,甚至會引起焦慮或拒學的情況出現。
和我們想像的不同,「學校適應」應該分成兩個部分:「學業學習」和「社交互動」。對於前者,爸媽往往都會非常在意,一下補習數學、一下加強ㄅㄆㄇ,都是因為擔心孩子在學業學習上有落後,而做出安排。確實,研究發現當孩子在課業表現上越有成就感,自然就更會想要參與學校活動和積極地學習。也就是因為我們大人有特別注意,在臨床上由於學業學習不佳,導致適應困難的在比例上反而不高。相對來說,絕大多數孩子的適應問題都是出現在「社交互動」上面。 換句話說,在新環境中是否可以立即找到好朋友,更能判斷孩子是否會喜歡新生活的指標。在過去這並不是問題,通常幼兒園同學往往就會就讀同一所小學,雖然是換了學校,但是同學們的變化卻不大,當然在適應上也就比較容易,但現在卻不是如此,也就會更增加孩子在適應上的挑戰了。
在針對小一新生的調查研究發現,最常出現的有四大問題,分別是抗拒去上學、早上起不來、上課坐不住、討厭寫作業。就讓我們一個一個來認識,了解原因找出預防的方式喔!
一、抗拒去上學
妥善處理孩子的焦慮,特別是對於比較敏感的孩子,更需要加以注意。國小時,孩子需要獨立的進入教室,而不再像是幼兒園,可以有爸媽陪伴。也因此,事先妥善處理好孩子的「分離焦慮」,也就很重要。在相關研究證明,當學校中有熟悉的夥伴時,更能讓孩子喜歡學校,也可以提高學習動機。如果孩子個性較為敏感,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跨區就讀,或是幫孩子在即將就讀的小學中,安排認識的同伴,都可以大大降低孩子的焦慮。此外,在入學前也可以帶孩子先去校園中,熟悉一下校園的環境,最好可以先去個四、五趟,都可以達到避免孩子出現焦慮而抗拒上學的情況。
二、早上起不來
幼兒園和國小另一個差距,就是上學的時間。孩子通常被要求在七點五十分到校,如果孩子習慣晚睡晚起,那就必須要提早三個月,幫孩子調整生活作息。我們大腦裡有一個「生理時鐘」,負責調控我們的生理作息,讓我們知道何時要吃飯、何時要起床。同樣的,在小學裡時間是非常規律,如果孩子對於「時間概念」是混淆的,當然也就很容易搞不清楚狀況。即使是早上硬被叫起來,但是大腦一直都沒有開機,當然在上午就一直昏昏沈沈,又如何能專心地學習。在調整生活作息,主要有兩個方式:「善用光週期」和「避免吃宵夜」。
「善用光週期」:一早起來先把窗簾拉開或把電燈全部打開,讓孩子在光亮中自然的起床。如果十分鐘後,孩子還是在賴床,再把他搖醒來。
「避免吃宵夜」: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在凌晨五點半至六點半,最容易感到飢餓,也就最容易被叫醒。所以請在晚上八點半之後,請不要讓孩子吃固體食物,否則就很難叫醒孩子了。
三、上課坐不住
上課常規包含:專心聽講、端正坐姿、桌上無雜物、上課不能說話,如果孩子上課會扭來扭去,甚至站起來走動,不僅是學習效率不佳,更會干擾到其他人的學習。如果孩子上課坐不住,那在學校就會非常辛苦了,通常有兩個原因:一是課程難度不適合、二是軀幹穩定度不佳。前者大家都很熟悉,不論是太難導致孩子聽不懂,太簡單導致孩子覺得無聊,都可能導致孩子課堂表現不佳。後者,卻常常被爸媽所忽略,孩子由於核心肌肉群的耐力不佳,導致無法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,所以就會出現扭來扭去,不停變換姿勢的情況。在協助非常簡單,就是多讓孩子練習雙手高舉的動作,增加孩子在上半背部的肌肉力量,就可以有效地改善。如果你的孩子站著,就會一直喜歡靠著人,好像沒有骨頭一樣,那就要特別注意了喔!請多讓孩子玩單槓、攀爬架等遊戲,才能真正幫助到孩子喔!
四、討厭寫作業
在相關研究指出,國小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有50%是在進行寫字的任務。因此,如果孩子無法有效率的寫字,就可能導致孩子出現抗拒學習,甚至影響到未來的學習動機。這樣的協助必須要在三年級以前,不然效果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。只是和爸媽想像的不同,只是單純的大量寫字,並不能訓練到孩子的手指肌肉。孩子往往會不停地改變握筆姿勢,運用不同的肌肉群來施力,結果只是越寫越累而已。相反地,反而是讓孩子練習鑷子、夾子、筷子、剪刀,透過遊戲的方式更能有效促進孩子的手指肌肉力量。對孩子而言,最有效的精細動作訓練,就是讓孩子自己練習端著碗吃飯。所以當孩子四歲以後,請不要再餵孩子吃飯,也就是幫孩子在寫字上做好準備。
幫孩子事先打好「預防針」,讓孩子在幼小銜接的過程可更順暢。讓我們開始幫孩子一個一個的作好準備,才能當一個優秀的「小一新鮮人」喔!
文章刊登何嘉仁幼校期刊 HESS Kids 親職專欄